多发性骨髓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文MM相关骨病的治疗建议IMWG [复制链接]

1#

近期,IMWG骨病工作组更新了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骨病的治疗建议,发表于年2月的《LancetOncol》PolicyReview,现将全文翻译如下。

介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合并骨病发生率非常高,高达8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溶骨性病变,这些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和需要外科/放疗干预等发生率很高,而骨相关事件会加重MM的疾病负担,影响生存期、生存质量和公共卫生费用。

传统骨骼检查灵敏度低,相对于全身低剂量CT有高达25%的溶骨性病变无法检出,因此全身低剂量CT是目前MM相关骨病的标准诊断手段,另外PET-CT和全身MRI也是有效的评估手段,而PET-CT仍是MM相关骨病随访和评估代谢缓解的金标准,包括治疗后残留病变的检测。

通过对MM相关骨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骨病来自骨髓瘤细胞和骨骼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髓瘤导致的成骨细胞凋亡利于形成骨髓瘤细胞寄居的壁龛(研究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主要寄居在骨髓“壁龛”内的天然缺氧环境中)。另外成骨细胞也可以产生溶骨因素,包括对NF-κB(RANK,既TNFRSF11A)的配体(RANKL,既TNFSF11)的受体活化作用,既骨硬化蛋白和Dickkopf-1,它们可以提升破骨细胞活性和抑制成骨细胞成熟从而导致骨流失。成骨细胞活性的抑制主要通过抑制Wnt和β-连环蛋白通路,而骨髓瘤细胞和骨细胞可以分泌Wnt拮抗剂,如骨硬化蛋白和Dickkopf-1。激活RANK–RANKL信号系统可以提高破骨细胞活性。另外胞内和胞外信号通路也会参与MM相关骨病的复杂机制,从而引起新药的发展并已在临床试验中评估。

传统上,双膦酸盐是MM相关骨病预防和治疗的金标准,然而对MM相关骨病潜在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为临床带来新药的发展,如直接拮抗RANKL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地舒单抗。

因此,IMWG回顾了MM相关骨病的所有证据并更新了之前治疗骨病的建议。

数据收集检索策略和选择标准

来自MM和MM相关骨病领域的跨学科临床专家检索了已发表证据包括随机临床研究、META分析、系统性回顾、观察性研究和病例报道等,专家检索了MEDLINE、Embase、Cochrane,以及主要血液肿瘤会议的摘要如ASH、ASCO、EHA和ESMO等,检索日期为从建立到.5.31,语种为英、法、德、西。关键词“multiplemyeloma”,“myeloma”,“bone”,“osteolytic”,“osteolyses”,“bisphosphonates”,“zoledronic

acid”,“pamidronate”,“denosumab”,“RANKL”,“osteoclast”,“osteoblast”,“skeletalrelatedevent”,“cementaugmentation”,“kyphoplasty”,“vertebroplasty”,“radiotherapy”,“orthopedic”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和形成共识

专家使用GradingofR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